七月廿一 葵卯年更申月丙寅日

2023-9-5 18:00

查看更多

 

    九條通全球代理徵集公告...

2024-04-11 12:00

查看更多

线下祭祖

OFFLINE ANCESTOR WORSHIP

  • 台北三教山

      台北三教山清灵宫位于台北市内湖区康乐街236-6号,临近內湖科学园区,在大湖公园周边的东湖内沟溪畔。这是一座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供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佛,至圣先师孔子的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的道家庙宇。


  • 永定灵山(暂未开放)

       台湾石碇灵山姑娘庙位于大台北地区的东南侧,四面环山,周边环境可谓景致优美。

       姑娘庙所处在游龙翔飞,水龙双出,地龙双降的“五龙汇聚”应时生辉,龙珠华光曜世,涧藏财聚于台北石碇灵山。



  • 线上祭祖

    ONLINE ANCESTOR WORSHIP

    请先升级会员!

    安好天堂

    ANHAO HEAVEN

      天堂是一片净土,一块圣地,这里有我们亲人的音容笑貌,这里有我们亲人的淳淳叮嘱,这里寄托着我们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这里就是我们九条通的安好天堂。

      九条通安好天堂具有强大的管理存储功能,会员在安好天堂不仅可以上传保存逝者的文字图片资料,还能保存逝者的音像资料。会员为逝者创建的安好天堂可以自行选择公开与否。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宗旨,细致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九条通将与各位会员一起建设属于我们亲人的安好天堂。


    华夏先贤

    HUAXIA SAGES

    华夏先贤祠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这些为国为民,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杰出人物,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崇拜。这是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一种认同,后人钦佩他们的才干和精神,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屹立不倒有力的支撑。

      祖先是我们的根,先贤是我们的魂,这些“魂”,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就是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就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先贤英名垂不朽,千年香火奉英灵。愿先贤之英灵永佑中华!


    先贤

    SAGES

    祭祖论坛

    ANCESTOR WORSHIP FORUM

    关于我们

    ABOUT US

    南京九条通科技有限公司。九条通 Jtttech全球华人百家姓祭祖平台,采用的是线上线下融合客户体验的模式来运营的企业。 九条通 Jtttech线下的奉祠祭祖基地,一期设在台北市三教山,陆续扩展到台湾东部及中南部,以及国内南部地区,建置各地金刚安奉宗祠综合楼,提供来自全球有缘华人奉祠祭祖的环境。 九条通 Jtttech线上祭祖平台,所建置的远端线上祭祖系统,在方便、好玩、迅速、确实的基础上,提供来自全球华人线上奉祠祭祖的系统内容。 祭祖是华夏礼典的重要部分,是一种源自起心动念的行动!九条通Jtttech顺天应时,结合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文化,为全球华人弘扬孝道,奉祠祭祖,提供动念而行的方便之门。

    服务中心

    SERVICE CENTER

    如何办理VIP会员?

    答:个人中心->VIP会员->选择所需要购买的会员->点击立即购买即可。


    04 - 11

    九條通全球代理徵集公告

    帶著你的熱忱!帶著你的關係!帶著你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景!帶著你分享功德喜悅的心...

    id

     

    七月廿一 葵卯年更申月丙寅日

    2023-9-5 18:00

    查看更多

     

      九條通全球代理徵集公告...

    2024-04-11 12:00

    查看更多

    线下祭祖

    OFFLINE ANCESTOR WORSHIP

    线上祭祖

    ONLINE ANCESTOR WORSHIP

    请先升级会员!

    安好天堂

    ANHAO HEAVEN

    安好天堂介绍

      天堂是一片净土,一块圣地,这里有我们亲人的音容笑貌,这里有我们亲人的淳淳叮嘱,这里寄托着我们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这里就是我们九条通的安好天堂。

      九条通安好天堂具有强大的管理存储功能,会员在安好天堂不仅可以上传保存逝者的文字图片资料,还能保存逝者的音像资料。会员为逝者创建的安好天堂可以自行选择公开与否。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宗旨,细致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九条通将与各位会员一起建设属于我们亲人的安好天堂。


    华夏先贤

    HUAXIA SAGES

    华夏先贤祠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这些为国为民,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杰出人物,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崇拜。这是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一种认同,后人钦佩他们的才干和精神,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屹立不倒有力的支撑。

      祖先是我们的根,先贤是我们的魂,这些“魂”,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就是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就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先贤英名垂不朽,千年香火奉英灵。愿先贤之英灵永佑中华!


    先贤

    SAGES

    祭祖论坛

    ANCESTOR WORSHIP FORUM

    • 【华夏神祇】文财神范蠡的传奇人生

      【华夏神祇】文财神范蠡的传奇人生


      他是历史上财神的原型,也是道家思想的隔代传人,他曾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富甲一方,前半生从政,官至越国宰相,后半生从商,家财富可敌国,多次建功立业,又多次功成身退,可以说是将道家的无为之术,用到了一个极致的状态,所以有很多人说,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男人,就是财神范蠡。

      半生功业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的楚国,是一个“高手如云”的时代,比老子稍晚,与孔子属于同一时期,范蠡的师父叫作计然,被人称为是老子门生,也算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就是《通玄真经》范蠡出身贫寒,但却有一个异于常人的能力,什么能力呢能够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其实这项能力也算是伟人身上一个共同点,不过也因为这一点,使得范蠡在他人眼中,时常会“佯装癫狂”,有时候就像是疯子一样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青年人身上总会有一种建功立业的气度,范蠡也是这样,但因为他所在的楚国太过黑暗,所以他就和一位叫做文种的好友,一同去到了与楚国相邻的越国,投奔了越王勾践

       

      到了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想要讨伐越国,于是就决定先发制人,尽管范蠡和文种多次好言相劝,说吴越两国之间的差距过大,但越王勾践却偏要一意孤行,结果呢,就导致了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围困在了会稽山上,这个时候,勾践才想起了范蠡,问他应该怎么办范蠡说:“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意思就是说,失败了就要委曲求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屈身做对方的臣子,这样才能博取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呢,勾践就与范蠡,共同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隶,这也就是历史上卧薪尝胆的故事,每当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就会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甚至夫差生病时,越王勾践还会检查他的粪便,为其诊断是否有疾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感动夫差,因为只有活下来,才会有翻盘的可能性这一套操作下来终于感动了吴王,于是在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90年,吴王夫差放归了勾践和范蠡,当时的吴国,正值最强盛的时期,但越国境内却是一片落魄的景象,这也是吴王夫差放归勾践的主要原因,在他眼中看来,已经近乎灭亡的越国,不可能再次威胁到吴国,面对这样极端的差距,如何才能反败为胜呢于是范蠡就用上了师父计然的策略,也就是黄老道家中,黄帝战胜蚩尤,反败为胜的策略第一条,就是用奇珍异宝迷惑吴国的君王和大臣,第二条是高价收购他们的粮食,来降低吴国的储备,第三条是送给他们美女,来他们沉迷于享受,第四条是送给他们能工巧匠,帮助他们大兴土木,第五条是阿谀奉承吴国的臣子,让他们好大喜功,第六条是过分夸赞他们的忠臣,让吴王生出功高震主的疑心,第七条是秘密训练自己的士兵,等待一个时机,在这七条中,没有一条提到战争,但却足以决定一场争斗的胜利,这个计策,利用的就是物极必反的原则,除此之外,范蠡还让勾践,亲自去越国的贫困家庭中看望,以此来拉进君民之间的关系,那这些策略,到底有没有用呢

       

      功成身退

      一说到战争的关键,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自己争取不到这三个要素,也完全可以让对方,失去这三个要素

      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486年,勾践想要讨伐吴国,被范蠡劝阻,又过了两年,因为他们的计策,使得吴王夫差处死了大将伍子胥,于是勾践又想要讨伐吴国,不过又再次被范蠡劝阻,范蠡说:“人事至矣,天应未也”,吴王夫差虽然失去了人和,但他还有天时和地利,所以还要继续等,就这样一直等到了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吴国发重兵攻打晋国,导致都城兵力空虚,范蠡抓住时机,一举攻破了吴国的都城,越王勾践想要趁机覆灭吴国,但范蠡却坚持退兵,因为他清楚,吴国的精兵都在晋国,这次进攻并没有损伤吴国的根基,这个时候即使能战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范蠡说这次战争,触发了吴国的物极必反,整个国家都在由盛转衰,所以还要继续等,等到这个衰落的极点,就这样,一直等到公元前473年,吴国内部腐朽不堪,自然灾害,又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就是这个时候,越国趁机发兵,一举覆灭了强大的吴国。

      在范蠡的观点中认为,人生在天地之中,首先就要遵守天地之间的规则,其次还要学会认识这些自然规则,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抓住这些规则之间的转换,这样就能够决定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这个就叫作“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道家常讲顺应自然,其内在的含义是不违反自然法则,学会利用自然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吴国灭亡后,勾践举行了庆功宴会,准备分封功臣,其中范蠡被赐为上将军,一度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就在这个时候,范蠡却做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就在举行宴会的这天晚上,他携带着妻儿泛舟于湖上,放下了功名利禄,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半生的国家,范蠡认为,勾践这个人可以共苦,不能同甘,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功成身退,就像后世的张良一样,好像道家人本身就对局势的变化,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在这个时期,范蠡还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内容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毕竟为之奋斗了半生,文种也不愿意放弃,于是就留在了越国,结果就被勾践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不过关于范蠡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半生富贵

      范蠡出走越国后,携带妻儿悄悄来到了齐国,并化名为鸱夷子皮,开始了他后半生的为商生涯首先范蠡定居在了齐国的沿海地区,并购买了一些靠近海边的土地,此后开垦种田,以打渔、盐田为生,在这个时期,范蠡同妻子也会下地劳作,对待雇工十分慷慨,而且范蠡在和其他人签订合约时,如果年底商品的价格上涨,他就会以市场的现价收购,如果下跌,就会履行合约中的价格,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冤大头一样,但实际上范蠡清楚,做生意赚不赚钱,看的不是一时之利,而是有没有一个好的名声,靠着这个名声,范蠡不断地扩大生意,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齐国首富,这段时间,范蠡依旧是慷慨解囊,遇到灾荒之年,就免费给穷人们提供食物,渐渐地关于范蠡的故事,就传到了齐国君主那里,于是呢,齐国君主拜了范蠡为相国,就这样,范蠡在齐国做了三年国相,使得齐国国富民强,百姓眼中的范蠡,就像是一位神明一样,几年前刚刚辞去了国相之位,没想到又再次攀上了顶峰,于是呢,范蠡又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散尽家财、功成身退,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一介布衣的巅峰,如果继续这样,恐怕会物极必反,与其坐等物极必反,倒不如主动出击,所以他散尽家财,将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贫苦百姓,又只身一人带着妻儿,再次过上了泛舟游历的生活。

      没过多久,范蠡举家迁往了齐国西北的陶地,又再次改名为陶朱公,他认为陶地是天下的中心,可以说是经商圣地,果然不久之后,这个地方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了春秋末期的贸易之都在陶地时,范蠡首先用道家人擅长的天时,赚取了第一桶金,他使用计然的谋略,开始预测天气,用五行的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规律,在农业社会中,粮食的价格波动,就是一个社会的命脉,这条策略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通过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测,来进行收购和出售,同时范蠡还提出了“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的观点,就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找到商品价格的涨点与落点,做到“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别人需要我放弃,别人放弃我需要,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很像。

       

      达到一定高度时,范蠡又提出了“三八价格,农末俱利”的观点,就是控制价格,粮食的价格最低不能低于三十,最高不能高于八十,如果太低,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就不会再进行农业生产,如果太高,商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均衡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细水长流,包括积着理论,就是囤积商品,以及薄利多销,这些都是范蠡提出的观点,可以说是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时间,纵观范蠡一生,就是一位穿越者一样,从范蠡的生平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现实作用,无为却又无不为,一生不追求荣华富贵,但一生又不缺荣华富贵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享年88岁,到了后世,被人追封为文财神。

      财神范蠡

        简单来说,范蠡的一生都在追求天道、地道与人道之间的和谐,遵循物极必反和顺应自然的法则,拿到今天来看,在这个世界中,最强大的就是各种自然现象,与自然对抗,就要遭受自然的反噬,所以我们一直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怎么能找到自然的规则,怎么能按照自然的运转方式去行事,这个就是范蠡一生遵循的秘诀,而登顶之后,如何才能顺利下降,这个就是黄老道家中,物极必反的原则。

        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个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



      恆善居士 2023-06-20 14:56:40

      • 330
      • 0
      • 0
    • 为什么要祭祀祖先

        祭祖是人类自史前文明时期就出现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本能的文化行为。祭祖是所有文明的根柢。《论语·学而》篇载曾子之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指的是丧礼,追远即祭礼而言,此二礼的形式及目的虽有差别,但本于人之真情和伦理孝思却殊无二致。提倡祭祖,能够产生净化人心、移风易俗、振兴道德、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 日趋淳厚的,厚德方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祖宗是我们的根源,我们有祖宗的德荫,才能有今日的美好环境与健全身心。

        因此,报本反始,共同缅怀人类始祖之德,真正能够产生安定人心与和谐世界的正能量,是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的善行、善举。


      恆善居士 2023-05-08 10:51:19

      • 534
      • 0
      • 0
    •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由来已久,并在历史行程中,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并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宗庙祭祀,表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征。

        宗庙产生于远古时期,当时人们极端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在另一个幽冥的世界中生活。 因此,人们在自己的前辈死后,就不断地对死去的先人进行祈祷祭奠,以求死去的亲人保佑自己在人世间的一切利益。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还是供奉历朝历代君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又是王室的代称。 《汉书·霍光传》:“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后世自大夫以下皆称家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籍文献中记载宗庙的文字有很多。 《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唐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佑助。”《东周列国志》 第三回:“遂先期出榜示谕百姓,如愿随驾东迁者,作速准备,一齐起程。祝史作文,先将迁都缘由,祭告宗庙。”叶恩《上振贝子书》:“甲午之役,陵寝躏于戎马之足;庚子之乱,宗庙翻夫五色之旗。”《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 《后汉书·伏湛传》:“猾臣王莽,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那时郑国扰乱,公孙获病死,许叔方才与百里用计,乘机潜入许都,复整宗庙。”

        宗庙的出现,标志着宫廷祭祖礼制的初步定型,宗庙的设定,不仅给宫廷祭祖提供了场所,最重要的是,它对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都起到极大作用。 后来,历代王朝无不将宗庙视为“命根子”,把宗庙与社稷并列,成为王室或国家的代名词了。

        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 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一世为昭,二世为穆; 三世为昭,四世为穆; 五世为昭,六世为穆; 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 先世为昭,后世为穆; 长为昭,幼为穆; 嫡为昭,庶为穆。 《孔子家语·卷八》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孔子说: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曰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庙而三,曰皇考庙,享尝乃止。士立一庙,曰 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 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 此自有虞(舜帝)以至于周之所不变也。 凡四代帝王之所谓郊者,皆以配天。 其所谓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 应为太祖者,则其庙不毁。 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矣。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神位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古代贵族们出兵打仗,都要告祭宗庙祖先,甚至带着祖先的神主同行,以祈祖先保佑其在战争中取胜。 《礼记·檀弓下》说:“昔者齐桓公亟举兵做伪主以行,及反,藏于祖庙。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齐桓公举兵出征,没有取庙中的神主,而是又做一个神主,载车以行,以求祖先在战争中随时保佑自己。 战后返回,将这个神主也藏于庙中,故有时庙中有两个神主,这种现象自齐桓公始。

        贵族迎亲娶妻也是要告祭宗庙的。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楚公子围到郑国娶亲,楚太宰伯州犁对郑国说: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 庄、共之庙,就是公子围的祖父楚庄王、父亲楚共王的庙。 也就是说,楚公子围到郑国迎亲之前,布置好几、筵,告祭了祖父和父亲的宗庙才来郑国的。

        战争、迎亲对宗庙的告祭,是贵族们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贵族们通常的宗庙之祭则有日祭、月荐、时享、岁祀等形式。 《五经异议》载:“《春秋左氏传》说,古者先王日祭于祖考,月荐于曾、高,时享及二祧,岁祷于坛,及郊宗石室。”中国古代,贵族们每天都要祭祀其近祖,即祖父和父亲; 每月要祭祀曾祖和高祖; 春夏秋冬四时要祭祀祧庙之远祖,每年封坛祭祀更远之祖。 三年一祭,五年一祭。 祭就是让所有的宗庙神主合于太祖庙中,一起祭祀。 《公羊传·文公元年》说:“大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何休注曰:毁庙,谓亲于高祖,毁于庙藏室。 即迁远祖之庙于祧。 祭,则是以先祖配天而祭。 《礼记·大传》说:“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只有天子才能以祖配天而祭。 这种祭祀叫禘。 禘之祭要重于日祭、月荐、时享、岁祀等寻常之祭,是最隆重的祭祀。

        古代宗庙中藏着祖先的神主,人们在宗庙中举行祭祀、燕射、接神等祭祖仪式,祈祷祖先和神灵,福佑他们。 贵族们视宗庙与国家社稷同样重要。


        转载自(作者:孟继新 张博)


      恆善居士 2023-05-08 10:25:36

      • 285
      • 0
      • 0
    • 家庙与祠堂

        家庙和祠堂,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是一样,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只是现在变得差不多一样了,或者说也没有人去区分了。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家庙的来源

        “庙”是祭祀朝拜祖宗的地方,正体字“庙”从广从朝。 “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字形是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最初的意思是早晨,朝拜、朝觐、朝廷等都是引申义。 “庙”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就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 按西周时期“分封制”(即封建制)的等级设定,天子叫太庙,诸侯叫宗庙,大夫和士叫家庙。 所谓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和士有家。 这个时候的“家”不是后世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家,而是一个有特定地域和人口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相当于后来的县、乡、里等。 秦国商鞅变法时,确定“一夫一妻”为一个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和征税对象,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才最终确立。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魏晋宋齐梁陈,再到隋唐,一千多年,必须是有爵者才能建家庙,一般居民人家,不管你社会地位有多高,家里多有钱,都没有资格建立家庙。 到唐代,官方允许建私庙,即允许无爵的家庭建家庙。 但此时的家庙建立仍然局限于社会中上层家庭,或官吏,或军武,或乡绅富贾等。

        宋元之后,祠堂取代家庙作为家庭祭祀场所。 礼仪规范文字《朱子家礼--祭礼》将祠堂作为举行祭祀的场所,在“四时祭”中有:“主人盛服立于祠堂中门外,西向。”在“冬至祭始祖”中有:“主人众丈夫深衣,帅执事者洒扫祠堂”等。 明清之后,家庙和祠堂混用,但意思是一样的。

        2、祠堂的来源

        总体上讲,祠堂源于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由于拥有家庙的资格要求太高,一般居民家庭没有祭祖的地方,于是从家庙祭祖文化分离出祠堂。 相对家庙来说,祠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扩大了。

        汉代流行墓祭,即到墓地祭祀父母先人。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没庙。 从西汉开始,墓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般事项,人们在墓前建设一些屋室,供祭祀所用,这些屋室就是最初的祠堂。 后来,祠堂的规模越建越大,屋室越来越多,功能越来宽广,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职能和功用的地方和场所。

        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诏令允许民间连宗建祠,即同一地方,或家族,或村落等,同姓家庭连宗认祖,公共建立祠堂,这样,整个社会人员都有了固定的祭祖的地方。

        祠堂是祭祀的场所,也可以是议事的场所。 祠堂供奉祭祀对象,但祭祀对象只是祠堂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为祭祀祖宗是祭祀活动的主体部分,所以祠堂供奉祖宗牌位是正常形态,所以,祠堂的规制和规模大于家庙。

        秦之前,祭祀天地日月,祭祀神社土地等,都在露天,汉以后,将祭祀社稷等的地方固定下来,并盖上房舍,功能也相当于祠堂。 社即土地神,稷即谷神,后世的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等,就是社稷神的民俗化。 北京的天坛、地坛、日月坛、社稷坛等,严格意义上讲,都是祠堂。

        3、家庙与祠堂的混用

        由于家庙的功能是祭祖,祠堂的功能主要也是祭祖,后世家庙和祠堂便混在一起了。 在民间,特别是明清及以后,家庙祠堂基本不分,意思一样。

        宋元及以后,一直到现在,家庙、宗庙、祠堂,宗祠等,使用上基本没有区别。 一般理解,宗庙的祭祀范围和祭祀对象要比家庙大一些,宗祠的祭祀范围和祭祀对象要比祠堂大一些,实际情况不是,用得很乱,大都取决于当事人特定认知。

        从总体上和倾向性上讲,民间祭祀祖宗,用祠堂、宗祠命名的较多,用家庙、宗庙命名的相对少些。

        4、祭祖家庙与和尚寺庙是根本不同的“庙”

        和尚居住、作法、参拜的地方本来不叫庙,叫寺,寺是官方规范正统的名称,如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苏州寒山寺、镇江金山寺、杭州灵隐寺、南京栖霞寺、拉萨大昭寺、宝鸡法门寺等等。 由于群众到寺里也是朝拜祭拜的,所以与家庙祭祀朝拜混用了,寺在民间也称为寺庙。

        记住,土地庙、城隍庙、关帝庙、观音庙、娘娘庙等等,都相当于汉文化的祠堂家庙,都与佛道无关。

        丧事活动有一个程式,叫“告庙”,是从古法丧礼的“动柩朝祖”演绎而来,即将棺柩抬到家庙或祠堂告慰祖宗。 有的地方有的人甚至是许多地方许多人,将“告庙”的庙弄成和尚庙、土地庙、娘娘庙等等,这就错得没边了。


      恆善居士 2023-05-08 10:19:35

      • 254
      • 0
      • 0
    • 供桌与供案

        案是用于放食物的木盘,多以矮足,长方形木制的黑漆上饰纹彩或者雕刻。桌,有两种写法:古人用“卓”和“槟”代用“桌”字。 桌比几、案要晚出现。 “卓”字有两种意思:高而直,不平凡。 从这两个意思来讲,都是对桌的外形描写和功能。随着宗教的兴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供桌、供案多陈设在寺庙、宗祠、家祠、客厅正堂等处,是用于供奉、祭祀先人、先烈的专用古典家俱。

        (供案)

        随着古典家俱发展和使用功能的多元化,以前用来祭祀的专用古典家俱也逐渐融入现代家居之中。供桌、供案在形制上没有大的区别,以有、无吊头来区分:即无吊头者为供桌,有吊头者为供案。现代供桌一般陈设在厅堂呈长方形,主要用于供奉祖宗或福禄寿三星,以祈求保佑家庭吉利和睦、幸福安康。这种长方形的供桌、供案,既有陈设的作用,又有祭祀的功能。在祭祀时,供案一般都是摆放被供奉的对象,而供桌则是摆放供奉品,如酒、水果以及其它食品等。供桌比供案矮,不使用时一般都放置在供案下面,供奉时再拉出来,等供奉完毕,再移回供案下方。

        (供桌)

        供案又称香案,祭案,多用于寺庙和祠堂中,一般陈设于大殿正迎门佛像前的居中位置,案上置放香火、鲜花、果品和香炉、烛台等供具和祭祀品,一般来说,造型都比较夸张,形体较大,且多在桌边上起“拦水线”,防止酒水碰翻后流在地上。


      恆善居士 2023-05-06 15:09:38

      • 214
      • 0
      • 0

    相关帖子

    发表新帖
    了解更多

    关于我们

    ABOU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