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故事】坟头草

      古时候,苏州城外有一个叫罗西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不到六十户人家,没有大富大贵的,也没有做乞丐要饭的,清一色都是农户。

      普通人家最是讲究传统,村子里的人对婚丧嫁娶十分看重,每到春节或是中秋等节日都会各自庆祝,到了清明和中元节也会去先人的坟头上烧纸钱,送贡品。

      村子里的人死后都会葬在村外十里亭旁的坟墓群,那里有大大小小上百个坟头,是多年形成的坟墓群。 因为年深日久,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祖宗坟头边上埋的是哪家先人。

      有一年春天,村里的年轻小伙朱子豪死了父亲,棺材也葬在十里亭的坟墓群里。 朱子豪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当爹又当娘把他拉扯大不容易,朱子豪很感激父亲。 父亲死后,朱子豪花了家中所有积蓄给他办后事,买了好大一口棺材,说父亲辛苦一辈子,死后在阴间可以找个秉性相投的女人作伴,房子大点住的舒服。 其实鬼神之说虚无缥缈,朱子豪也就是落得个心理安慰罢了。

      夏日里草木长得茂盛,中元节又正好在夏日,那年中元节上坟时候,朱子豪来到十里亭坟地,远远的就看见每个坟头上都长了半人多高的野草。 不管别人家的坟头如何,朱子豪知道父亲喜欢干净,他来到父亲坟前第一件事就是把坟头的草都拔了。

      野草长得太多了,拔完父亲坟头的草后朱子豪坐在地上呼哧呼哧的喘着气,眼睛无意朝着父亲左边的坟头看了一眼,那看起来应该也是一座新坟,之前父亲下葬时候还没有,坟头上的草也很高。 朱子豪想透过那座坟看看远处,可是坟头草太高了,挡住了视线。 朱子豪转念一想,也许父亲也会想看看远处,于是,他站起来把旁边那座坟头上的草也拔了,虽然远处的坟头还是有草挡着,可视野已经开阔很多了。

      在坟头上摆好贡品,接着烧纸钱,事情都做完后朱子豪又坐了下来,他想与父亲说说自己的近况。

      朱子豪没有什么特别的,种地干活吃饭睡觉,再有就是说说邻里左右,家长里短的。 最高兴的事是邻居周嫂子说最近会给他说门亲事。

      朱子豪正眉开眼笑的说着,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他转身一看,一个白胡子老道士模样的人已经站在了他身后。 老道士笑着问道:“小伙子,这坟头上的草是你拔的吗?” 朱子豪赶紧站起身点点头:“是,我因为……”没等朱子豪把话说清楚,白胡子道士摆摆手说:“好,不管因为什么,你也是做了件好事,这坟墓里的人与我有些恩情,你既然帮了我的恩人,我就替他还你些好处。”

      朱子豪摇着头说:“不用好处,我只是随手罢了,你不用放在心上。” 说完,朱子豪转身离开了,白胡子道士看着朱子豪的背影意味深长的笑了笑。

      几天后,朱子豪因为替村里一位老人抓药要去苏州城,那天,朱子豪刚来到城门口附近就看见一伙强盗拦截一个女子,朱子豪没有多想,三五步冲到前面就和那几个强盗打了起来。 虽然农夫长期干活有力气,可是也经不住四五个强盗的殴打,朱子豪被重重的打了几下,幸亏城门处有几个官兵见势赶来才把强盗吓走。

      女子因感谢朱子豪的恩情要拉他去家里做客,朱子豪本不想去,可是俩人一起进城时后朱子豪才知道,那女子家中正是开药铺的,他这次是为抓药而来,真是有缘。 村中老人因为病痛经常需要抓药,一来二去,朱子豪和那女子就熟悉了,也互相生了爱慕之情。

      一年后,朱子豪和那女子成亲,那天晚上,女子告诉朱子豪当初是因为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老神仙告诉她城外有他未来的丈夫,她才想起一个人出城,没想到遇上朱子豪,而且梦境成真了。 根据女子的描述,那梦中的老神仙和朱子豪在父亲坟前见过的老道士应该是同一个人。

      朱子豪很是感慨,随手做了一件小事,竟然换来如此好的回报。 那白胡子老人也许就是在某处看着我们的神仙吧。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真是处处精彩!


    恆善居士 2023-05-06 10:25:30 162 0 0
  • 【民间故事】茶祭显灵

      南北朝时期宋朝之刘敬叔撰《异苑》一书中,有一则载注的古人用茶祭祀古墓,并得到回报的故事。

      在浙江剡县,有一户姓陈的人家,其男主人陈务早逝,陈务的妻子年轻时便带着两个儿子守寡。陈务的妻子,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喝茶。

      在她的院子里有一座古墓。每当陈务妻喝茶时,她都会礼貌地先向古墓奠祀一杯。两个儿子见此久了便不厌其烦,发牢骚道:古冢何知?徒有劳!于是便想挖掉古墓。陈务的母亲再三劝阻,古墓得以保存下来。

      清明节夜里,陈务妻梦见一人对她说:我在这墓冢里已住了300余年,您的两个儿子常想掘毁它,幸亏有你的保护,又经常享用您的佳茗来祭奠我。我虽是黄泉的枯骨,但也不会忘记报答您的恩情。

      第二天早晨,陈务妻在院子里看见十万枚铜钱,好像埋了很长时间,但铜钱的绳子却是新的。

      兄弟俩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惊,对照母亲怪梦中的情形后,恍然大悟,感觉十分惭愧。

      自此以后,兄弟俩也去古墓奉茶敬拜,感谢古墓主人不计前嫌,对陈家人的慷慨。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古时人们用茶礼敬亡灵的行迹。


    恆善居士 2023-05-06 10:19:38 162 0 0
  • 烧纸钱的传说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雪白的纸之后,一时间名动天下。这引来了不少人的嫉妒,其中就有他的弟弟蔡莫。他知道这是哥哥的独家秘术,不好直接询问,于是便多次悄悄偷看,但也没能得知其中秘诀。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有人找到他的妻子说愿意花重金来买造纸术改进的秘诀,在重金收买下,夫妇二人还是决定去偷学蔡伦的造纸术。

      急于求成的蔡莫并没有像蔡伦一样按部就班学好整个造纸术的制作工艺。没有学到造纸术的精髓,蔡莫的造纸术自然是虚有其表了,他造出来的纸又黑又粗,完全没办法投入使用,当然更是不受人们的欢迎,于是乎一时间这对夫妻仿佛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讨得好处,还赔了一大笔材料费。


      看着在屋子里堆积如山的“废纸”,蔡莫的妻子不由得气上心头,也不知怎么的,她竟然突然因为胸中郁结,而腾然去世了。

      好好的造纸术给学成了一桩丧事,看到屋里摆放的那些废纸,蔡莫是气不打一处来,干脆就将那些纸拿到妻子灵前一并烧了起来。

      可就在蔡莫烧纸以后,妻子的棺材却渐渐有了动静,没想到妻子竟然唐突地活了,而且妻子口里还不停念叨着自己在阴间的所见所闻。

      原来,阎王爷本想派小鬼将妻子带走,可就在蔡莫烧纸以后,那些小鬼将被烧的纸当作钱财一并哄抢了起来,等到小鬼们心满意足了,也便干脆将妻子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顿时被那些旁观的邻里乡亲给传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人便都知道了蔡莫的纸可以联络冥界的奇闻,一时间不少有需求的乡绅豪杰竞相拜访,更是干脆将那些原本无人问津的“废纸”给抢购一空。

      蔡莫这时才明白,原来妻子为了帮助自己把那些纸卖出去,才装死演了这一出戏,他不得不感激妻子的心思缜密,同时也不敢再在学习上马虎了。

      烧纸钱的习俗就是从这一传说发展延伸而来,用来烧的纸也是与平常读书写字用的纸有很大的不同,被人称为“斗底纸”或者是“升底纸”。这种特殊的纸后来被人们专门用在祭祀上,渐渐地成了以纸代替金钱的形式,最终也就形成了如今的烧纸钱文化。


    恆善居士 2023-05-06 09:59:07 161 0 0
  • 佛教法会中经常会见红色、黄色两种牌位, 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对象和功能又是什么?

      这两种分别是延生牌位和往生牌位(也称消灾、超荐两种牌位)。

      按照所立牌位的对象是否在世,分成两大类:

      

      一类红色牌位:延生牌位 (又称吉祥禄位、消灾延生牌位),此牌位用于在世的阳上人立,也叫消灾、祈福、吉祥、延生牌位,是增福增寿的意思。

      众僧大德通过诵经功德加持供奉牌位的善信,祈求诸佛菩萨护佑健康平安、增福添禄、消灾免难,罪消福隆,智慧增长,解怨释结,积功积德,吉祥如意,事业顺利,诸愿成就。

      往生牌位

      另一类黄色牌位: 往生牌位,是为已经过世的亡灵所立。包括“冤亲债主”等。

      往生牌位也叫超度牌位、往生莲位,黄色的。此牌位用于超度祖先故人,利益过去七世父母,还有累世有恩于自己或者曾经伤害过的一切众生。亦可超度累劫父母师长、冤亲债主、六亲眷属、堕胎婴灵等,或者普利十方。

      是为亡者祈求冥福,帮助他们清除业障、超生净土。同时给自己带来尽孝的快乐,亡者往生后对自己的暗中庇护,添福延寿、无病无灾。

      我们为历代祖先、有缘众生、过世亲友等敬立牌位,目的是希望蒙诸佛菩萨的慈悲加被,使他们同来参加法会,听经闻法,发愿求生净土,早日离苦得乐。他们得到超度了,我们现世者也就能诸事顺利了。

      书写每一个牌位,就是我们面对每一个亡者,如同面对自己的父母一样,须有真诚心、恭敬心。立位者的心愿、心量与日常言行的功夫直接决定受供者与施供者获得功德利益的多少。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恆善居士 2023-05-06 09:54:38 162 0 0
  • 曾仕强: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为什么要带着孩子去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年这一时节,我们习惯于祭祖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的传承,为什么历经千年而不衰?为什么会增进我们的福气?又为什么建议您带后代子孙一起去扫墓祭祖?

      1、祭祀是不忘本精神的传承

      自古迄今,我们中国人最尊敬祖先,是世界上唯一把祖先的牌位扛在肩膀上,到处行走的民族。我们非常重视祭祀,这跟宗教没有关系,当然也不是迷信,而是用一个共同的目标,来齐一家人的心。

      所以,我们总有这么一个牌位在那里。西方人完全看不懂,说我们是在拜偶像,那不是事实。中国人拜天地、拜祖宗、拜圣贤,那天地是偶像吗?当然不是。

      祖先是偶像吗?那更不是。圣贤是我们仿效的对象,也不是偶像。我们拜孔子,孔子是人;我们拜老子,老子是人;我们拜释迦牟尼,不要忘记了,释迦牟尼也是人。

      中国人的祭祀完全是一种不忘本的精神,天地是根,父母是本,没有圣贤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延续。其实就这么简单。

      因此,我们不要把祭祀看成是宗教,跟宗教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们只是纯粹地感谢我们的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没有圣贤,就没有我们中华文化;天地、祖先、圣贤都没有了,我们也就不见了。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传承下去。

      2、祭拜祖先可获得满满的福报

      祭天祭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但是祭祖宗每个家庭不同。为什么只能祭拜自己的祖先,不能拜别人的祖先?

      如果拜别人的祖先,那你的动机非常可疑。你是想巴结他?你看中他们家的财产?你到底想什么?这样就很清楚。

      孔子讲得很清楚:我们跟祖先纯粹是一种感应,没有其他的来往。感应,只有一个原则,三个字:诚则灵。什么叫诚则灵?就是当你诚心够的时候,自然感应得到。也就是,若是子孙不忘本,心中有祖先,自然感觉有气的互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不方便跟别人讲的地方,都可以放心地跟祖先感应、交流。

      第一个,我们相信祖先最爱护我们,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方便去问别人的,但可以问祖先。你点香跟祖先对话,其实是自我对谈,是自己告诉自己。所谓感应,也就是自问自答。这样做能化解很多问题。

      其一他跟你保密,其二他不会害你,其三你会很放心地把真心话说出来。一个人只要把真心话说出来,就得到答案了,就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了。

      第二个,我们祭拜祖先,就会得到祖先给我们的福报。

      我们怀念祖先,将他们的嘉言懿行,向子孙讲述、宣扬,教导子孙学习、仿效,并且要做得更好。这样,祖先永远活在你的心中,你才有可能永远活在你的子子孙孙的心中,而且还会一代一代将祖先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历史上历经百代而不衰败的家族,大多得益于祖先良好修养的福报以及遗留并持续传承的家风。

      3、带孩子扫墓是最有效的教化法门

      什么叫清明?

      人活着有七情六欲,受到外界的诱惑,不清不明。做人就是不清不明的,不清就是脑袋糊涂,不明就是眼睛模糊。清明节你去祭拜祖先,就清明了,因为你跟祖先连线了,心安了。

      因此这一天,不仅你自己要去扫墓,去祭拜,而且一定要带下一代去,不然你去也是白去。我小时候做错事,我爸爸跟我讲,他不会生气,因为跟他没有关系。

      爸爸会告诉我,你做错事,不是对不起我,是对不起天。他很早就告诉我,有个天。他说你出去看看,天都在看你,你在外面的所作所为,天都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对天都是敬畏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们从小就要告诉孩子,不管你做什么事情,老天都在看着,爸妈不一定看得到,你要自己跟天说你怎么改,不要对我说,对我说有什么用。

      所以,祭祀的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得清楚明白,就是小孩做了错事情,你骂他,他觉得你不喜欢他,你强制他,他长大了就反叛你了。

      祭祀就是,我们去面对祖先,跪在那里,说:祖宗,我对不起你。小孩一听,心里想怎么对不起呢?他就跪在你后面。

      然后,你对他说,我们两个都是面对同一个祖宗,你这样丢他的脸,他回去怎么办?孩子心里自自然然就会有所感触。

      很多人老批评中国人,怎么老是想着光宗耀祖,他真的不知道,这是教化最好的工具、最好的手段、最有效的方法。

      用句最通俗的话来讲,我们自古以来都是用死人来教活人的,因为活人很难教,他不服气:我干吗听你的?所以,清明祭祀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孩子,并告诉他,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都是应该的,我们一起对老祖宗负责。

      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就代表老祖宗,如果我们在外面丢人现眼,老祖宗就完了。这个比什么方式都有效。所以,我们一再说,清明扫墓时,一定要带小孩去,不然就等于零。每个人都要传承下来。如果你说不行,小孩还小,我们去就好,那慢慢地,整个就断掉了。

      文化需要传承,否则就会像古埃及、像古罗马、像古巴比伦文化一样。大家现在讲伊拉克,其实伊拉克就是古巴比伦,曾经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地方,现在也不见了。

      埃及完了,希腊完了,罗马完了,巴比伦完了,中国还在,就是靠传承。代代相传,不能有一代断掉,才有我们民族的今天,以及生生不息的未来。


    恆善居士 2023-05-06 09:46:07 461 0 0
  • 曾仕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终极疑问,几乎每个人迟早都会遭遇到这样的困惑。

      人,其实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那么,我到底是谁?我该如何走完一生呢?

      “我”,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字,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我。我们也常常问人家,你知道你是谁吗?老实讲,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这个“我”。这个“我”的问题,如果搞清楚,弄明白,我们以后的人生将豁然开朗。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简单了解一下:

      首先,我是谁?有几个我?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分别说明: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我”:道我、义我、动我。

      (1)道我。

      指的是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灵魂是不死的。

      (2)义我。

      指的是身体,灵魂必须借用身体为工具,才能完成这辈子想要完成的任务。

      (3)动我。

      指的是心,又叫心智。在古代,身体很听灵魂的话,所以人性很善。有了知识(头脑/科技)以后,身体为了满足各种欲望,越来越不听灵魂的话。灵魂控制不了身体,于是制造出了一个心智(观察力与觉察力),企图约束身体,可是后来心智越来越趋向于身体,而不受灵魂的约束。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我即天地灵气,所以我们必须诚心诚意敬天、事天、顺天,才能携手回到正道。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本来就要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切要把自然当作最高的判断准则。

      天道是绝对的,人道则是相对的。天道是唯一不变的,人道则是随机应变的。

      天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老子以“逝、远、反”来说明,指出道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深感遥远,然后又返回本源。本来就这样,所以永恒不变。

      人道要尊重天道、顺应天道,再怎么随机应变,也不能够离经叛道,违反天理。偏离天理的人道,正是人间痛苦的主要原因。

      义我,指身体,灵借用身体来行事,因此我们要爱惜身体,还有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孝敬父母。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宇宙,是我们的根,没有天地,怎么可能出现人类?我们所选择的父母,是我们的本,没有父母,我们怎么生得出来?历代古圣先贤,要我们拜天谢地,孝敬父母,便是希望我们不忘掉根本。

      做到道我和义我后,我们再看看动我。

      动我,就是要重视“修”,包括修自己的品德和技艺。人生最大的使命,说起来只有一句话:改变自己。

      人要时刻调整自己,可以求新求变,但不能不顾自然法则,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就是不能伤到“道我”和“义我”,否则你根本就没有你自己。

      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在这个充满烦扰与诱惑的社会上,很好地修持自己,就必须把内心的欲望调整到合理的地步,兼顾仁义道德,做到应有的君子之争,并根据不同的时空人事,做出合理的因应,才能最终获得身心灵的全面提升。

      明白了以上三种“我”之后,我们还要了解“天命”,这样就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这辈子努力的方向,进而也将知道自己将要到哪里去。


      《易经》中有句话,叫作: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说不是说来自上天的保佑,就可以大吉大利了。而是,你按照自然规律去为人做事,老天就会保佑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助己助者。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很容易了解,所谓命运,就是先天的人生规划加上后天的努力。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造化。

      “造”,指的是先天的人生规划;“化”,指的是后天的修为,合起来就是造化。先天的人生规划加后天的修为,就是一个人今生的造化。

      说到底,人生就是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的过程。所以每个人都要洁身自爱,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度迷恋。

      (2)天命。

      天命,指的就是先天带来的人生规划。知天命,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定位后,就知道我们今生为何而来了。我们常说的,你是干什么吃的?问你干什么吃的,就是问你的天命。

      无论你所处何种境地,那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你所承受的,都是你必须承受的;所有发生的,也都是必然发生的。这些都无法假设,更没有第二种可能。

      (3)不争一时,要看长远。

      成败得失只是个结果,如果只注重结果,那很简单,人生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人能躲过。做事业也是一样,再大再强的企业,最后都得倒掉;所以说,做大做强,不如做长做久。做人,不要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世界,一个环境,如果明白了道我、义我、动我,就会发现自我,拥有自我,进而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这时候再付出努力,最终会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归宿,也就是“我从来处来,将到去处去”。

      最后,祝福每个人心想事成!


    恆善居士 2023-05-06 09:38:09 466 0 0
  • 中国香炉文化演变

            香炉,是指焚香用的器具,以作供奉神明之用。

      香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而真正意义上的香炉诞生于汉代。但在汉代,香炉并不具备精神和宗教层面的含义,更多的则是利用熏炉燃烧香料,祛湿排毒治疗疾病,其实用功效远大于精神功效。

      在汉代,香炉多为陶、瓷、铜、铁所制,其中以博山炉最为经典。其造型也很多,有带底盘的,有不带底盘的,有炉柄很高的,有炉柄很矮的,有的加了人物造型、有的加上鸟兽造型。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佛教与道教的兴盛,特别在达摩东渡后,儒释道三位一体,文化融合形成主流。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被普遍使用。至此香炉功效慢慢发生了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香炉有一些是青瓷制作而成,三足或五足的稳重造型已和目前可见的香炉十分接近,且附有造型优雅、做工精巧的旋纹把手,简单而莹润彩釉香炉,展现当时崇尚古朴自然的风气。


      到了唐朝,随着异国香料的大量盛行和传播,以及佛教的普及和世俗化,香料逐渐走进普通百姓家。焚香供佛、祭祖开始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生活一部分。

      隋唐时期香炉的造型呈现“轻型化”的特点,绝大多数的香炉不再带有承盘。比较多见的圈足炉及足部较高的四足、五足炉,佛教风格的佛塔式炉等。有青瓷、白瓷、彩瓷、釉上彩等。有许多器形华美的玉、金、银、鎏金银、白铜香炉,常以锤击、浇铸成型,再施以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金银玉器加工工艺精湛绝伦。

      中华文化盛极于宋朝,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宋人的风雅生活让无数后人称羡。在对香炉的使用上,因文化的兴盛,以及理学的兴起和社会对宗教的提倡,使得香炉最终从生活用品转变为精神生活用品。

      宋朝文人流行四雅事,挂画、点茶、插花、烧香。宋朝读书人的案头一般都会放置一个小巧的香炉,这是宋人的一个焚香习惯,其飘逸淡雅宛若神仙。

      宋朝重视旧礼器,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宋时期的香炉意义不凡,不论是家中供奉的先祖牌位,还是各教派的教徒供奉时候都会放上一个香炉,用作焚香,寓意香火绵长。


      明朝时文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明朝香炉风格从高雅转变为淳朴。明朝香炉其特点是用瓷器上的绘画替代了文字,这些绘画不仅优美而且意蕴深远。香炉上的纹饰不仅有传统的花纹,还有各种历史典故和圣贤故事,不但绘画优美,而且有深刻的政治色彩和道德伦理教化意味,融合了文人士大夫的品位与大众的愿望。

      明朝最为出名的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为“宣炉”。明宣宗在贡品中选择“风磨铜”作为原材料,在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进行配比。值得一提的是,普通铜炉制作提纯在六至八,就已经十分了得。宣宗却下令直接炼到12,几乎是纯铜制作,除宣德炉以外,绝无仅有。

      清代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至干隆时期景德镇的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器制作推向历史的高峰。清干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干隆年制”青釉款。

      现代香炉的设计制造更加的多元化,在追求美感、实用之外,更多的考虑到了现代社会节奏快,空间小、活动多的特点,如在家中使用的香炉可以更古典,为家增添一份古韵,而在办公室使用的香炉,更加的轻便小巧,不占地方,使用方便。

      中国历代精美的香炉,每一个都凝聚了华夏人民的智慧,或古朴;或华贵;或优雅;或庄重。

      这就是中国香炉之美,这就是华夏文化之美!



    恆善居士 2023-05-05 14:58:10 380 0 0
  • 第三十三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

       

       4月5日上午,第三十三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拉开帷幕。现场万余人与线上千万古槐移民后裔共同观看了这一盛典。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3月29日至5月1日,以“走遍天涯 洪洞是家”为主题的2023年临汾·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陆续开展,精彩纷呈,掀起持续热潮。

      据悉,本季系列活动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预热阶段:3月29日,采用“新闻发布+艺术展演”的方式,在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一号演播厅举行了2023年临汾·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发布会。3月30日,在北京举行了山西·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围绕“从远古尧舜到洪洞大槐树——中国根祖文化在临汾的沿革和实证”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这部背井离乡的血泪史,同时也是造福中华的垦荒史和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史。正是这一次次的移民,促进了文化交流、文明互促、民族融合,从尧舜文化到晋文化,再到大槐树根祖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第二阶段为主题活动阶段:邀请海外华人代表,以“寻根问祖、心向祖国”为主题传递视频,共话对洪洞大槐树的思念与向往;邀请文化名人、姓氏宗亲会代表、投资商代表、旅行社代表参加寻根问祖活动。举办纪念革命先烈、“翰墨槐乡·根祖情怀”书画展、“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展、第十四届洪洞名优小吃节、传统戏曲表演、台商侨商·洪洞行等系列活动。

      叶落归根游子聚,祖先故迹此中寻。4月5日上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广场,随着十八声静鞭声落,音乐起,第三十三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开始。悠悠华夏同源起,耿耿情怀一样心。歌舞《大槐树》、祭舞《沃土之荫》、洪洞威风锣鼓表演、歌舞《大槐树的故事》、诗剧《寻根》、原创主题曲《梦回华夏》等节目表演激发了观众慎终追远的崇德向善之情;而江苏丰县的张氏代表张先绍和洪洞县的张氏代表张觉敏现场的认祖合谱仪式,更是让人热泪盈眶。

      第三阶段为链接活动阶段:举办热点临汾·华人老家根祖圣地招商引资推介会及项目签约仪式;邀请研究根祖文化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根祖文化与高质量发展融合”“根祖文化的宣传运用”“延伸根祖文化”等主题进行研究论证;举办洪洞全域旅游推介会暨旅游线路推荐会,推介全县文旅资源,与旅行社代表签订合作协议,实地谋划洪洞旅游线路。

      据了解,本次寻根问祖活动通过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同步网络直播,全网观看人数达1261万人次。其中微信端观看764.6万人次,抖音端观看452.6万人次,并在直播过程中拍摄Vlog全网推广,获得广大网友情感共鸣,引发“洪洞是老家”的热烈讨论。

      截止4月5日,系列宣传全网阅读量及电视端宣传报道覆盖人群突破3.5亿,百余家主流媒体全网发布稿件超700篇。此次系列活动还通过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13个语种对外宣传,大力提升了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通过形式多样、互动感强、话题丰富的融媒体宣传手段,深度挖掘洪洞文旅资源,定制打造精品文化品牌,通过主题旅游线路推介、“情系道情”、“舌尖上的洪洞”美食体验等活动,全面梳理洪洞文旅、美食、乡村、非遗资源,延伸宣传链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传播,衔接“五一”黄金周。


    恆善居士 2023-04-11 11:49:53 424 0 0
  • 癸卯年海峡两岸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慎终追远、敬宗睦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连根,代代相传,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祭祖仪式是增进两岸同胞感情与共识的重要纽带,通过共同祭祀的文化传承,两岸同胞凝心聚力、同心同行,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自汉代起,中华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黄帝陵祭祀典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夏儿女相聚线上线下,同拜轩辕黄帝

      全体参祭人员肃立。

      乐舞告祭。

      又是一年清明至。4月5日,癸卯(2023)年清明浙江缙云海峡两岸共祭轩辕黄帝大典在中国唯一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缙云县仙都黄帝祠宇举行。海内外华夏儿女齐聚一堂,同拜轩辕黄帝,追念始祖功德,振奋民族精神。

      当日上午,以“同根同祖,两岸共祭”为主题的祭典正式开始,全体参祭人员肃立,紧接着34通鼓声、15响钟鸣响起,分别代表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全世界15亿炎黄子孙对轩辕黄帝的崇敬之情。古韵悠扬的乐曲声中,主祭人依次向轩辕黄帝敬上高香、敬献花篮,恭献三牲五谷、山珍果品、鲜花美酒等祭品。祭文恭读完毕后,全体参祭人员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最后,场面恢弘的献舞把祭典活动推向了高潮。

      近年来缙云黄帝文化发展守正创新,紧跟数字化潮流,加快数字文化应用步伐。譬如2022年,该县上线了“祭典在线”多跨场景应用,设立“我要当主祭”“我要来养生”等模块,提供全流程、沉浸式服务体验,而且还创新推出了黄帝文化IP应用,通过大力发展黄帝文化康养产业,研发“黄帝养生宴”,开发黄帝文化主题文创产品,探索出黄帝文化有形化发展路径,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黄陵县同步举行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

      图为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当日在陕西黄帝陵举行。 图片来源:中新网

      黄陵高山仰止,轩辕祖德流长。4月5日上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寻根祭祖黄帝陵 勠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的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

      图为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5日在陕西黄陵举行。 图片来源:中新网

      清明的桥山,古柏苍苍,沮水泱泱。典前序礼上,序礼执事宣诵祝文,来自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与祭嘉宾,在仪仗队的引领下,至诚至虔,景行轩辕桥、龙尾道,至轩辕庙山门。随后,各方代表在指定区域列队肃立。桥山祭祀广场上,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56面龙旗迎风飘扬,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击响的34通鼓声,象征着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崇敬初祖的共同心声;9响钟鸣,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表达全体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景仰和无比感恩。《黄帝颂》响彻全场,拉开典礼大幕。在盛大的乐舞告祭中,一条长56米的“金色飞龙”从祭台中心盘旋腾跃而起,承载着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无限崇敬与感恩之心、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飞上云霄。

      为让更多中华儿女体验黄帝文化的感召力,表达对人文初祖的无比景仰、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今年公祭典礼对“中华云祭祖”平台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提升,其中“云游黄帝陵”板块,采用8K高清技术为黄帝陵30多个核心场景和景点制作720度VR漫游,配以图片文字及音频导游;“观看视频”板块,可在线观看公祭典礼直播;“网上祭祖”板块,海内外中华儿女可通过电脑、手机在线进行虚拟点烛、献花;“祈福中华”板块,可在黄帝手植柏悬挂祈福卡片等,祭拜人文初祖。此外,今年的“云祭祖”平台还设置了“笔绘轩辕”“知识问答”等互动环节。

      慎终追远、感恩先祖:公祭典礼上的共同声音

      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5日在陕西黄陵县举行。 图片来源:中新网

      今年的公祭典礼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代表齐聚桥山共祭轩辕黄帝,表达对人文初祖的无比景仰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

      第三次参加公祭典礼的两岸统合学会副执行长李京安向记者表示:“怀着追根溯源、慎终追远的心参加典礼,是因为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血脉’源自何处。因此,我更希望来年的典礼上出现更多年轻的面孔。”在他看来,了解民族传统与历史文化是当代青年至关重要的一课,“寻根”便是在追寻历史的源头。

      “此刻身在黄帝陵,我的归宿感油然而生。海外游子们无论走得多远,都深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魂牵梦绕的故土在哪里。”阿根廷陕西商会会长刘茜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次到黄帝陵谒祖,她的心情都格外激动。

      “十分感动,十分震撼!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先祖的传统盛事,是增强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盛典。在海外的华人十分重视和关注公祭活动,我们也将立足本职,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社社长续炳义说。

      “我是第一次参加黄帝陵公祭典礼,内心的情感难以言表,作为炎黄子孙,要懂得慎终追远。”两岸统合学会执行长郑旗生难掩激动之情。“我经常教导我的孙辈,告诉他我们来自哪里,炎黄子孙无论在何处都同根同源。等他长大了,希望他能够将我的‘寻根之路’走完。”郑旗生坦言,两岸的交流首先要互识、互信,要有共同的历史观、文化观,进而让华夏儿女的文化与传统得到传承。

      学者探讨黄帝文化与黄帝陵祭祀 推动文化传承

      “黄帝陵祭祀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论坛举办。 图片来源:中新网

      黄帝陵祭祀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论坛4日在陕西省黄陵县举办,旨在以黄帝文化和黄帝陵祭祀为切入点,联结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创新性。

      60余位学者围绕黄帝、黄帝陵祭祀与黄帝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通过分析黄帝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中华文明塑造与形成过程中黄帝文化的影响,并从黄帝陵所在、黄帝文化中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祭祖习俗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黄帝与黄帝文化进行辨析。

      黄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白阿莹表示,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黄帝陵祭祀源远流长,黄帝陵公祭是历朝历代的国家行为,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而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祭祀黄帝陵和推动黄帝文化研究有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明动力和文化活力。

      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

      岁次癸卯,节届清明。桥山巍巍,沮水溶溶。春风骀荡,万物孳萌。谨具鲜花雅乐之仪,致祭轩辕黄帝之陵。辞曰:

      仰我初祖,生而神灵。长而敦敏,业峻功崇。播殖百谷,舟车始乘。堂室栋宇,是建是营。衣冠爰作,万方仪型。咸池张乐,修德立诚。缔构华夏,肇启文明。泽被后世,宣惠无穷。

      激荡世纪云雷,红旗遍染,护佑山河无恙;逐梦千秋伟业,初心不改,百年始为序章。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上下同欲,实干兴邦。二十届盛会,擘画强国蓝图,擂战鼓豪情万丈;十四亿儿女,矢志复兴宏愿,闻号角步履铿锵。赴使命,赤子朝乾夕惕;战疫情,我辈挺膺担当。稳经济,万众齐心协力;保安全,四海和谐安康。御险突围,中华发展引领寰宇;十九连丰,大江南北稻米流香。神舟接力,太空之家遨游星海;冰雪舞动,双奥之城举世无双。反独促统,大势之趋,两岸民心所望;一国两制,繁荣稳定,港澳路满朝阳。广交挚友,互利共赢,文明包容多样;扼守边陲,击鼓亮剑,三军誓诛豺狼。世界风云几多变幻,人民领袖振举乾纲;核心凝聚磅礴伟力,巨龙腾霄恒耀辉煌!

      长安春潮起,三秦奋楫行。发展质效俱进,府库仓廪充盈,山川钟灵毓秀,人民乐业安宁。秦创之原,燃自强明炬;中欧班列,敬丝路驼铃。强基补短,聚产业群链;招商引智,迎天下宾朋。牢记嘱托,孜孜切切;守土尽责,业业兢兢。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进事虽艰但做则必成!

      巍巍古柏,肃肃祖陵,常念鸿德,永纪丰功。祈护中华,福佑苍生。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结束语

      近代中国,黄帝意识进一步发展成为团结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孙中山于1912年3月派遣代表团赴黄帝陵拜谒祭祖,亲笔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开启了两党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新纪元。如今黄帝陵每年清明、重阳都会举行公祭和民祭活动,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积极参加,缅怀始祖恩德,共叙同胞情谊。



    恆善居士 2023-04-11 11:39:55 350 0 0
  • 淺論孝道

      在古代,对已逝之人的怀念与祭奠,不仅代表着敬畏,更是有了“孝”的内涵。“孝”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延續最值得信賴的保證。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孝,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西方,人的脑海里並没有“孝”这个内涵,他们长大后雖愿意侍养自己的双亲,血缘則是最主要的因素。故用英语翻译中国的“孝道”这个含义时,并没有对应的单词,所以只能专门创造出一个词组“filial piety” ,意思是:“子女的虔诚”。

      華夏民族的孝由來久遠。甲骨文中己出现孝字,说明孝的观念在商朝时已形成。在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而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伸出双手,托着老人,作服侍状,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发展到周朝,孝的观念已经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祭祀便成为了向祖先尽孝的重要表达方式。《诗经》中描写祭祀祖先时,主祭者常自称“孝子”、“孝孙”。《禮記》對孝有了具體的行為指導,“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意思就是“孝子服侍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将“孝”作为“仁”之本,可见其对“孝”的推崇。孔子十分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提倡在父母跟前尽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孔子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天下犬马,皆能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只是供养父母,动物也能做到;对父母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不是同动物一样吗?当然,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孔子认为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孔子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

      中国传统孝道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而積極的社会意义。

      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不止扩展到社会,扩展到中华民族,同时也形成一种科学的、美好的道德理念。


    恆善居士 2023-04-06 11:02:25 361 0 0
祭祖论坛